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周刊 > 新闻周刊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老街老人的“新”旧书店

2022-3-7 8:35:05 来源:山东商报

        年近8旬的他,一个人坐在老街的墙根。北方初春的傍晚依然清冷,他捧着茶缸一口一口喝着热茶。书店里,整齐地摆放着四处淘来的旧书,和他以及面前的这条街道一样,繁华不再。他已经极少再吟唱起年少时的欢喜(京剧)。那些唱词和身段,女儿还会偶尔唱起,但他变得更沉默。这间书店是他晚年的寄托,也一度是他新生活的开端。这条老街盛放着他的青春,也将记录更多人的青春。
  

 

       ◎文/图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芷南 许畅实习生 陈嘉慧发自聊城临清

 

傍晚时分,杨佰泉坐在书店前

 

        书店 
  

 

  这是一间不大的书店。两扇老旧的木门,一扇朝外打开,另一扇开向屋内。临近傍晚,店里没有开灯,站在书店门前,里面黑黢黢的。门内一侧简易的架子上,堆放着各种旧书。还有一部分架子上盛不下,堆放在地上的一块木板上。 

 

  在聊城临清老城区,像这间书店一样的老店不在少数。傍晚,锅市街车来人往,汽车、电动车、三轮车驶过的声响交织在一起,开在道路两旁平房的各种店铺,随着太阳落山,斑驳的砖墙一点一点暗淡下去。  

 

  一位老人坐在书店门口,目光望向一处,坐东朝西对着这条老街沉默地坐着,以这一姿态定格在了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的镜头里。  

 

  他衣衫整洁,戴着灰色的帽子,捧着一个大的瓷杯,坐在一把新的藤椅上。旁边有四块木牌倚在墙根。一块上面用毛笔字写着“收售旧书”,另外的木牌上写着“文学书刊”“工业技术”“连环画册”“中医书刊”等字样。

 

  老人名叫杨佰泉,今年78岁。退休后,为了找点事做,他开了一家专营旧书的书店。书店名为“羽博”,老人的儿子杨东军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名字的渊源:他的儿子的名字中有一个“羽”字,“希望他以后能考上博士”。 

 

  书店里,放眼望去,一片年代感。墙上挂着各种红色宣传画,环绕墙壁三面摆放着矮的组合木柜,木架上搭了一块木板,上面摆放着泛黄的书本、画卷和画框等物品。北面是几乎占满一整面墙的书架,书挤满了每一个格子。东西虽多,但并不杂乱。 

 

  和这条街的很多老店一样,店面与居所密切相连。书店里屋的一堵墙把房子分为书店和生活区,北屋是书店,右手边的一个门口通往老人的生活区域。 

 

  如今,这间书店成了杨佰泉晚年生活的中心。天气好的时候,他就这样坐在书店门口的墙根,每天望着街上来往的行人,等着哪位读者上门,在一排排、一摞摞故纸堆里,挑走心仪的几本书。
  

傍晚时分,杨佰泉坐在书店前

 

        老街 
  

  还没有到晚上六点钟,天还没完全黑,杨佰泉就要关店门了。这是他保持已久的习惯。他把墙根的几块木牌收进屋,然后将四块灰色的木板分别挂在门窗的玻璃外。而这如今看起来颇有仪式感的“关门堵窗”,可视为那个年代的“卷帘门”。这里的生活节奏很慢,很多习惯还在当地很好地保留着。

 

  在临清老城区,除了书店所在的锅市街,还有邻近的马市街、考棚街、竹竿巷等,均以具体的事物来命名的街道。从它们的名字中,人们可以直观地了解到,曾经这条街道的商业发展内容。

 

  早上,明亮的阳光洒满书店前的老街。杨佰泉坐在书店斜对过的路边,他的儿子杨东军正在整理书架,同时清理着旧书上的灰尘。杨东军做了多年工人,后来开了一家网店,也是卖书,“已经15年了”,时常来父亲书店里帮忙做点活。

 

  “这条街,当年很繁荣。”当年老城区的热闹场景,还清晰地保留在和杨佰泉一样的年长者的记忆里。“很多年前就是这样,很多做买卖的,卖什么的都有。”卖竹器的,卖蒸笼的,卖布鞋的……各种古香古色的小店,无不可窥见属于这条老街的昔日繁华。

 

  不算宽的街道,两旁是低矮的平房。连成片的老旧砖瓦间,不少上了年岁的店面,多是家族式的,已经传承数代。如今,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今天,这条历史悠久的街道,依然保留着富有“年代感”的生活气息。这里的时光好像停驻在了数十年前,仿佛一直是那个“从前慢”的年代。

 

  采访过程中,杨佰泉面色平静地讲述着,偶尔停顿沉默。他没有告诉记者,当年为什么会想到开一间专门卖旧书的书店。关于这条老街的悠长的过去,如同这条街上那些木门上锈蚀很久的门锁,他好像有很多话要说,却又不知从何说起。

 

杨佰泉“下班了”

 

        青春  
  

  几句悠长婉转的戏曲唱腔从屋里飘出来,刹那间遮住了街道的喧闹。演唱者是杨佰泉的女儿。  

 

  关于杨佰泉与京剧的故事,用其67岁的邻居焦俊清的话来讲,“三天三夜也说不完”。  

 

  从杨佰泉的邻居及其女儿的口中,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得知,杨佰泉老人年轻时擅唱京剧,在当地有一定名气。“十几岁的时候学唱戏,到现在60多年了。现在还经常唱戏、看戏”,但“没有配戏的了”,杨佰泉说。

 

  “年轻时唱花脸(净角)。就是一种爱好。”当初,杨佰泉在文化用品厂当业务员。“从一九六几年开始”,20岁出头的杨佰泉在下班的间隙时间里,开始登台演出。“就在临清,唱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