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胶东地区有清明吃面燕的习俗
商报济南消息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既是传统节日又是二十四节气的清明,兼具祭扫与踏春两种习俗。民以食为天,清明的“主题”美食也在传统节日千百年流传中衍生出各色食俗。在不同地区,备受百姓青睐的清明食物既有不同,亦有相通之处。
提到清明节,就要讲起距今已有2600余年历史的寒食节。寒食节在清明节前的一二日,有禁烟火、吃冷食的习俗。两个节日有所不同,但彼此又有着颇为深厚的渊源。清明节源于寒食节,随着时间流逝,寒食节也渐渐融入清明节。因此,清明节也流传下吃寒食的习俗。百姓们家家户户提前将食物准备好,节日时便不再生火,以冷食为餐。时至今日,这种习俗仍通过食用节日特色美食的方式保留下来。
清明时节,极具代表性的“寒食”便是各色以糯米和绿色植物为原材料制成的食物。在不同地区,这类食物有不同的称呼,常见的有团、粑、糍、粄、糕、粿等。其中,青团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更是当下流行的特色时令小吃。在山东,清明还有一道特色“寒食”——馓子。炸制金黄的馓子入口酥脆,香味浓郁,即便放置冷却也不失美味,且便于储存、携带,能够提供足够的热量,是广受欢迎的寒食。
在山东多地,清明节一定要吃鸡蛋,其中缘由说法各有不一。有取其团圆之意,鸡蛋圆润,祭祖时携带亦可代表团聚;有取其孕育之意,鸡蛋象征着新生命的到来,同时带来新的期盼;也有借其祝愿家人健康,因鸡蛋富含营养,可增强体力。清明节的鸡蛋可以画上各种图案,或染上不同色彩,以祈求平安吉祥。此外,孩子们还可以玩“撞蛋”游戏,鸡蛋两两相碰,趣味十足。
清明时节春风渐暖,燕子随着气温的升高从南方归来。在山东胶东地区,便有清明吃面燕的习俗。面燕是经过揉制、塑形等工序,制作成燕子形状的面食,民间亲切地称之为“小燕儿”。百姓在清明吃面燕,一方面,是为了庆贺春回大地,祈福农业生产风调雨顺;另一方面,燕子在民间有吉祥、好运之意,制作面燕也蕴含着期盼好事来临的心愿。手巧人家的面燕不仅造型活灵活现,还会搭配各种色彩,喜庆之中尽显美观。
此外,香椿是这个时节限定的食材。还有乡间泥土中勃勃生长的各色野菜,同样在春季丰富人们的味蕾。清明前后,是吃荠菜的好时节。煮上一锅热气腾腾的荠菜饺子,大快朵颐的同时也将漫天春色带回家。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朱德蒙 王宇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