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鲁商集团 鲁网
读我网 > 周刊 > 周天下 > 正文

口罩后掩藏着对社交距离的诉求

2020-4-5 8:15:49 来源:山东商报

        无论是从避免疾病传播,还是从个人隐私的角度,戴口罩都是公共空间中,社交距离诉求的一种延伸,尤其在空间狭小但人口密集的国家,“口罩”背后,其实就掩藏着社交距离的诉求。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球蔓延,随着形势越来越严峻,各国对于“社交距离”的强调也越来越多。于是,“社交距离”成了一个全球热词。

 

  4月4日零时,韩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达10156个。韩国政府延长“保持社交距离”措施,关闭诸多赏樱胜地。韩国国务总理丁世均当天表示,“保持社交距离”措施对民众生活、社会经济造成严重影响,但首都圈地区疫情持续以及全球蔓延态势,不能放松警惕,将继续推行此措施。

 

  社交距离,如果没有疫情的话,提到这个词的时候肯定是基于一种交往礼仪。有很专业的意见认为,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依赖于具体情境、交谈双方的关系、社会地位、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心境等。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社交距离保持在什么程度算是正好呢?其实,这也没有一个定论。据说,一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实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

 

  由此而言,社交距离是有“文化”基因的。比如,在拥挤的地铁中,大家彼此都能接受不经意的身体碰触,但是在一个宽松的乘坐空间,一个人往往会无意识中为自己划定一个安全且不可侵犯的边界。前段时间,澳大利亚一公共交通工具中,两个迎面对坐的乘客吵了起来,原因是女乘客不小心咳嗽了一下,引起了对面男乘客的反感,质问对方“为何冲着我的脸咳嗽”,就在两人还在你一句我一句打口舌官司的时候,女乘客不小心又咳嗽了一下,男乘客火了,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挑衅。其实,从视频中看,面对面坐着,要想避免对面来的“飞沫”,还真不大好办,但是女乘客完全可以侧一下体位,咳嗽的时候避免“直喷”这样的尴尬,可能即便对方觉得受了影响,也不会计较。这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疫情肆虐的时候,最好在公共场合尽量戴口罩,口罩的使用,其实是将安全距离以另一种方式带入了公共空间,避免无意中造成“冒犯”,另外,即便是双方比较近距离,但是要保持一种方便双方自由活动的调整空间,咳嗽的时候往旁边摆一下头,这可能就体现了一种尊重,尽管实际上避免传播病毒的效果不一定好,但是作为一种体现“为你着想”的礼仪,还是应该意思一下的。

 

  说起“口罩体现安全社交距离”,这里面还真有文化上的冲突。最近,奥地利成首个强制戴口罩的西欧国家,其总理说“戴口罩虽然不符合我们的文化习惯,但有效”。在我们国内,即便没有疫情的情况下,人们上街戴口罩也是很稀松平常的现象。其实,比中国人还要热衷口罩的,要数日本人了。在日本的街头、商场、公共交通等场合,满眼都是戴口罩的男男女女,据说,这让其他国家民众身在日本,经常感觉不适应,甚至产生惊恐。因为,在欧美戴口罩出门,路人难免会猜忌:他是得了什么病,还是出于伪装目的?而“口罩文化”在日本的盛行,则是多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激反应”,这些经历和警醒,让日本人养成了“感冒就要戴口罩”的下意识习惯,并逐渐成为了一种常识性的公共礼仪——既为自我保护,也避免传染别人。此外,日本口罩还有“美颜”功能,很多人将口罩当成提升颜值的装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合(比如地铁、公交)难免有异味,口罩还能有效隔离这些气味。还有文章认为,就像欧美人认为太阳镜能保护隐私,日本民众则将口罩视为了个人隐私的“护盾”。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避免疾病传播,还是从个人隐私的角度,戴口罩都是公共空间中,社交距离诉求的一种延伸,尤其在空间狭小但人口密集的国家,“口罩”背后,其实就掩藏着社交距离的诉求。

 

  美国第一夫人梅拉尼娅·特朗普3日通过社交媒体呼吁人们佩戴口罩。她说,“随着周末来临,请大家保持社交距离,认真佩戴口罩或遮盖面部。”

 

  但是就在同日的白宫发布会上,美国总统特朗普则表示,自己不准备戴口罩:“在椭圆办公室里,坐在‘坚毅桌’的后面,我戴着个口罩与各国总统、总理、国王打招呼——没法想象。”

 

  从这对夫妻档的不同表态中,可以看到,在美国,人们对于口罩的当下态度是撕裂的,而且随着疫情形势越来越不容乐观,美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不排斥戴口罩了。由此可知,没有什么是不能改变的,包括相对执拗的体现社会文化和社群心理的“口罩行为”在内,只有那些有调适能力的主体,才更容易获得舒适的“文化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