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鲁商集团 鲁网
读我网 > 周刊 > 眼界周刊 > 正文

新闻反转剧何时“剧终”

2020-7-26 10:37:29 来源:山东商报

  近日,江苏南京一起“小区外卖失窃案”在被部分媒体以“名校贫困大学生偷外卖度日被抓”为核心内容进行传播后引发社会关注。一时间,公众舆情的“论点”层出不穷,涉及行政执法尺度、困难学生补贴甚至社会公平等多个方面。最终,警方于7月20日发布调查真相,证实相关传播信息严重失实,舆论随即发生反转。


  近年来,舆论空间中常出现这种现象,叫“反转新闻”。因为剧情常常反转,一不小心就会被“打脸”。面对一条新闻,舆论都把矛头指向了某一方,可剧情突然发生逆转,舆论的态度也立刻随新闻“剧情”的逆转而转向,往往转换只在瞬间,让很多人猝不及防眼花缭乱。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传播速度之快、传播力量之多,让新闻反转剧“剧终”始终都是一项值得深思的问题。◎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 孙慧娟


  “反转”那些事


  何为“反转新闻”?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欧阳霞在文章中写到,反转新闻是在网络新媒体时代出现的新名词,也是一种新闻传播现象。反转新闻最重要的特点是新闻报道最初的事实在传播的过程中被重新发现并发生改变,媒体和受众对事实的立场随之发生逆转,并表现出与之前截然不同的态度。


  近日,一则“名校贫困大学生偷外卖度日被抓”的“反转新闻”备受热议。有两家地方媒体分别于16日、17日报道了失窃案。16日的报道中介绍了当事人是“公司职员”“因外卖被偷过一次,此后便起了报复之心,下班后看到小区门口有什么就偷什么”等信息,未透露更多身份背景细节,该报道未引起关注。而17日的报道中有关人员突然将当事人介绍为“考研大学生”,且出现“为供其深造,家中其他3个兄弟姐妹辍学”等说法,并以此警示人们莫因小失大、自毁前程。


  据新华社报道,正是17日报道中的信息突然被众多自媒体和传统媒体交叉转引传播,并在微博等网络社交平台上形成热点。“名校贫困大学生偷外卖度日被抓”舆情由此成型,各种针对执法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的无端批评开始涌现。舆情持续发酵到20日,当天警方公布调查结果:当事人李某某2018年毕业于湖南省衡阳市某大学,当年来南京工作,目前在南京某公司,有固定收入,租住在雨花台区某小区。李某某父母和大姐在老家务农,二姐、三姐分别在北京、海南工作。据调查及李某某供述,今年5月31日,其购买的外卖餐食在小区门卫处被人拿走,遂产生报复和占便宜的心理,当日起在上述地点多次盗取他人外卖餐食。


  此后,权威信息被社会接受,无端批评快速消退。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律师周兆成介绍,我国刑法对盗窃罪有明确规定。本案李某某多次盗取他人外卖餐食,其行为已涉嫌盗窃罪,警方依法予以处置合情合理。


  近年来,类似的“新闻反转剧”很多。


  据《新安晚报》报道,一青年骑车时遭遇车祸,围观群众无人报警,最后小伙子自己打120自救,新闻配发有现场图片;然而,据当地警方介绍,车祸发生后,有热心群众立即报警,车祸另一方司机也立即联系120,图片中小伙子拨打手机其实是在和家人通话。


  据媒体报道,此前,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路人违反交通规则闯红灯被车撞伤,网友就会骂路人,批评不守规则的“中国式过马路”,可如果媒体报道那辆撞人的车是宝马车,舆情可能立刻反转,都去关注开宝马车的人。再比如,医院发生了患者打护士事件,因为公众的偏见,常会站在患者那一边,认为患者相对医生是弱者,舆论反而会同情患者。可如果媒体报道那个患者是个官员,舆情便可能立刻反过来去同情护士了。


  实际上,很多新闻刚发生时,真相并不会一下子全部呈现,需要媒体不断挖掘和官方的调查,才会越来越清晰。从开始不清楚到最终真相大白,这是自然规律。可新闻反转往往并非如此,不是事实的自然逐渐呈现,而是标签的变换。因为很多人浮躁,不看事实和是非,只根据事件当事人的身份去站队。


  可在新闻中,身份是很容易发生变化的,因为一个人有多重身份,是患者,也可能是官员,假如只根据身份去看,态度很容易发生变化。


  新闻也“翻车”


  “新闻反转剧”就像是“翻车”现场,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


  首先,“反转新闻”的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会削弱媒体的公信力。据评论员文章称,闹剧反转之后最终归于正剧,但闹剧与正剧之间,却是人们像流沙一样流逝的大众对媒体的信任。这些看似精彩的反转剧,实则是对媒体公信力的一次次透支、一次次戏谑。


  另外,这种情况浪费了公共阅读资源。针对一个新闻事件,媒体需要长期进行跟进关注,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舆论事件会持续得比较漫长,这实际上是一种公共资源的消耗。更重要的是,使新闻当事者心理备受煎熬。新闻的反转跌宕起伏,这对于新闻当事者来说是一个极大的心理考验。


  针对“反转新闻”的成因,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沈阳表示,在如今的媒体环境下,很多新闻事件的暴发是有偶发因素的,没有权威媒体第一时间介入,进行报道和跟进,使得新闻事件本身一开始呈现出一种群体似的拼图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公众很容易受到一些小的新闻线索或一些极端情绪的影响,从而导致对新闻不正确的认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方理性力量介入,特别是媒体记者的深度调查报道,会让大家发现事件的真相。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发生新闻的反转。另外,随着新闻首发和评论权掌握在网民和自媒体的手上,新闻很容易发生反转,这已经成为舆论场当中比较常见的现象。


  “博眼球”的痛


  “反转剧”不时出现,有关各方应共同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媒介素养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权威信息释放后,大众没有再受自媒体情绪化煽动;执法机关表现规范到位,兼顾法理情理。因此,总体上看,这起事件体现了我国公众法治意识的进步与有关部门法治素养的提升。


  另外,网信部门要善于区分具体传播行为的动机,依法惩治混淆视听者。应严格执行《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压实内容平台的主体责任,遏制“博眼球”“流量至上”等不良导向,清朗网络空间。


  据新华社评论文章,针对“反转剧”的频现,网警、网信、宣传、司法等部门应形成联动机制,对于热点问题及时发声,强化信息发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缩小不实信息的传播时间和空间。


  舆论反转事件频频发生,除了反映出媒体须加强业务能力,也暴露出社会层面存在的媒介素养与法治意识不足问题。


  在当今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只有在提升公民媒介素养的同时提升法治意识,才能真正缩短自己与真相之间的距离,也能促使新闻反转剧的“剧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