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鲁商集团 鲁网
读我网 > 周刊 > 领读 > 正文

刘恒杰:根植于乡土的作家梦

2020-7-4 11:58:51 来源:山东商报

      世代生活在莱芜区的小村庄,被识文断字的父亲开启了文学梦,作为农民儿子的刘恒杰,注定要将文字的关注点聚焦在养育自己的这片土地上。他说,要写出近百年来祖祖辈辈的那份期盼和梦想。在喧嚣的生活中,刘恒杰坚守他心灵的那份宁静,不放弃心中的热情与执着,倾心创作,用两部长篇小说为读者讲述他“梦”里的故事。◎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 朱德蒙

 

 


  | 作家简介|


  刘恒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从1983年发表第一首诗歌起,已发表各类文学作品100余万字,获建党九十周年诗歌奖、第二届全国吴伯箫散文大赛奖、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文学征文小说奖、齐鲁文学2015年展最佳小说奖等。


  出版散文集《从故乡到遥远》;报告文学集《足迹》;长篇小说《湖水蔚蓝》和《乡关何处》。其中,长篇小说《湖水蔚蓝》是山东省2016年重点扶持作品,获首届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国梦”长篇小说征文奖;《乡关何处》 列入山东省作协2017至2021年重大文学创作选题,2019年7月出版。

 

 


  一首朗诵诗开始的写作路


  从祖辈开始,刘家世代生活在莱芜区嬴汶河南岸的一个小村庄。对小时候的刘恒杰来说,有位念完高小,算是可以识文断字的“读书人”的父亲,算是独一份的幸事。读小学一年级的那年冬天,因为感冒高烧,刘恒杰不得不请假在家。看着病中无法上学的儿子,父亲便在屋里点个火盆,坐在炕沿讲起了“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不善言谈的父亲并不太会讲故事,但就是那些故事,深深地吸引了刘恒杰,成为他最早的文学启蒙。


  初中毕业,刘恒杰要到十几里山路外的县五中参加中考。第一天上午考完语文,午饭后在考点附近的一家新华书店,刘恒杰发现了一套《三国演义》。标价两块八毛钱的这套书,让身上仅有一块八毛钱的中考生苦闷不已。犹豫之下,他告诉营业员,能不能只卖给他一本?但营业员回复,不能分开卖。不得已,他找同学又借了一块钱。最终,刘恒杰把那套《三国演义》买了回来。


  当晚回家,“天热的睡不着,明天的考试科目也复习不下去,我就开始读《三国演义》。一看就是大半宿。第二天一早,我又赶去参加考试。”刘恒杰回忆,别人的书包里装的是复习资料,他的书包里却是一套《三国演义》。他说,或许就是从那时开始,他喜欢上了文学。


  中考结束后,刘恒杰进入泰安师范学校学习。因为师范学校要求学习普通话,所以每学期都要举行普通话比赛。为了获取好名次,班主任要求班里的学生自己写一首诗来朗诵。作为学习委员兼语文课代表,又是男领诵,刘恒杰担负起诗歌创作的任务。半个月后,当他把诗歌《青春颂》交给老师修改时,获得了老师的大力表扬。那次的普通话比赛,自己班也顺利获得全校第一。“这首诗,是我最早的一篇文学作品。”从此,刘恒杰也开始了他的写作梦。

 

 


  记录“小人物”和乡村传说


  师范毕业后,刘恒杰被分配到莱芜北部山区任教。8年间,骑自行车往返于学校及家乡,需要每天沿嬴汶河岸边走20多里路。“起初,河水四季长流清澈见底,河岸上的沙土路平坦宽阔,路两边杨树挺拔,柳树如烟。可是,三五年后,因肆意采挖河沙,导致河水断流,河床裸露,树木砍伐殆尽,道路无法行走。”刘恒杰回忆道,自己还亲眼目睹,世代友好相处的村人,因采挖河沙多次大打出手……


  自小在农村长大,之后又任教在农村。“家乡为何变成这个模样?”刘恒杰苦恼不已,“不该是日子越来越好,生活越来越殷实,环境越来越优美,民风越来越淳朴吗?这些不该是我们祖辈一直以来的向往和梦想吗?”很长时间内,千疮百孔的嬴汶河,一直盘桓在作家心头,他说:“心在滴血。”


  于是,就想写些什么,写出近百年来祖祖辈辈的那份期盼和梦想。刘恒杰表示,曾经有多少个夜晚,在村里胡同口为了驱赶蚊子而燃起的麻绳旁,在老屋后那星光照耀的小河边,在天井里那洒满月光的石榴树下,我们聚在一起听老人们讲起村里的传说,“那些散落在村庄房前屋后犄角旮旯里的传说,那些带着牛粪味带着泥土味甚至带着狐仙味的传说……这些都是我无奈而又必须直面的心殇。”


  从散文集《从故乡到遥远》,报告文学集《足迹》到长篇小说《湖水蔚蓝》 和《乡关何处》。刘恒杰用他手中的笔,记录下村庄里许多“小人物”的故事和乡村传说。有个评论称,这些文字无不带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历史厚重感与现实担当,其中还涉及了很多民间传说和乡村俚语,作家较好地把握和平衡了多元素之间的关系。


  “面对当下的乡村,聚焦乡村如何发展和建设,捡拾那些丢失的美好和善良,重新构筑乡村的灵魂,是一位常年扎根乡村的地方作家的天然职责。”刘恒杰说道,厚重的乡土,承载着自己那一份沉甸甸的故乡梦。


  今后将继续讲述故乡的故事


  “我生活的村子,几乎有一半的土地在一道长长的黄土岭上,而黄土岭上的土地要靠被村民称为大水壕里的水来浇灌。大水壕的水是从60里外的雪野水库(现称雪野湖)里流来的。”刘恒杰介绍,小时候,自己会跟着队里的社员去黄土岭上刨地瓜,一抬头,就看得见遥远的东北方向有两座并立的山峰,那叫马鞍山。大人们说,雪野水库就在马鞍山下,那水库很大,一眼望不到边。那时,他就想,这辈子他也许看不到大海,但能去那水库边看看也行。没想到,参加工作那年,他竟然被分配到了雪野水库北岸的一个山村小学任教。


  从1984年到1992年,刘恒杰在水库边教了8年书。之后因工作调动离开,他说,有15年没再回去。再后来,因为工作原因,他又回到水库考察。看着手中雪野湖建设的一些资料,他想着手准备一篇调研报告。但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他又产生了写一部长篇小说的想法。


  有天晚上,当他寻找到了一个好故事的时候,就在电脑上打下了四个字:湖水蔚蓝。不到1年时间,完成了100余万字的初稿。2017年初,长篇小说《湖水蔚蓝》出版。小说以嬴水市100多年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嬴水河南岸嬴南村的丁、张两个家庭四代人的是非恩怨、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小说以一座湖映射整个中国,以一条河象征生生不息的生命,以两个家庭的沧桑命运抒写了灵魂的困境与挣扎。小说以细腻而饱含深情的笔触和具有穿透力的思考,呈现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轨迹,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社会画卷。”2014年,小说在当地一家媒体连载后,引起较大反响,次年获山东省委宣传部“中国梦”长篇小说征文奖。


  2019年,刘恒杰又创作了《湖水蔚蓝》的姊妹篇《乡关何处》并出版,该书列入山东省作协2017至2021年重大文学创作选题。对于今后,刘恒杰表示,故乡会一直在他心中。虽然乡土文学正渐渐远离年轻一代写作群体,但作为一名农民的儿子,他的根早已深扎在故乡的泥土中。在青山绿水中,他将继续讲述故乡的故事,争取写出更多的优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