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鲁商集团 鲁网
读我网 > 新闻 > 文娱新闻 > 正文

习俗荟萃,迎接新年景

2021-2-8 8:35:53 来源:山东商报

        春节,对于中国人而言,不仅是一种节庆的联结,更是一种归乡的情感寄托。在倡导“就地过年”的当下,异乡过年将成为不少在外人的选择。东西南北中,年味总关情。如若不能返乡过年,不妨透过记者的梳理,查收“就地过年”指南,感受山东各地过年风情,开启不一样的舌尖盛宴、民俗体验,感受不一样的年味儿。◎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倩  实习生 刘海波

 

济南本地传统舞蹈章丘芯子 记者 许倩 摄

 

        特色饮食彰显年味

 

 

        一个场景、一种味道、一份深情,都在脚下的土地上生根、蔓延。春节是中国最传统的节日,特色美食则是中国人过年的重头戏,其中蕴含着人们对于新年的期待和祝福。在新春美食的味道里,也暗藏着山东各地的风土人情。

 

        在北方人的年夜饭桌上,饺子是必不可少的美食。具体来看,中国各地的饺子大同小异,但在馅料上,山东胶东沿海一带的鲅鱼饺子因口味鲜美别有滋味。除了鲅鱼水饺,熏鲅鱼也是山东胶东一带居民的春节必备菜。“鱼”象征年年有余,为图个好彩头,山东人过年时备一款鱼也是必不可少的。
除了吃鱼,胶东地区逢年过节最有特色的饮食莫过于大饽饽。饽饽,谐音“勃”,有朝气蓬勃的寓意,在当地民俗里,人们通过蒸饽饽来期盼生活蒸蒸日上、红红火火。

 

        在山东济南和淄博博山一带,酥锅是当地的传统名小吃,也是春节期间招待宾客的传统风味菜。每逢春节,熬煮上一锅酥锅,看香气慢慢升腾开来的过程,是极有年味的。因其特别的做法及口味,济南酥锅也被评为“到山东不可不品尝的100种美食”之一。

 

 

         民俗表演文脉悠长

 

 

         每年春节期间,活跃在山东各地的表演队就张罗了起来。走街串巷、走村串乡,这是一辈辈传下来的年味。海阳大秧歌、三德范扮玩、昌邑永安村“烧大牛”、周村踩芯子……尽管风格不同、形式多样,但表演中舞出来的年味都传递着人们对节日最深切的祝福。

 

         在济南市章丘区,文祖镇三德范村流传着春节期间扮玩的习俗,涵盖说学逗唱、杂耍武打、舞龙玩狮、高跷抬杆等表演。据了解,每年正月初五过后,当地村民便自动组织扮玩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传统艺术表演,展现原生态的生活面貌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年是辛丑牛年,民间也流传有与牛相关的民俗,比如昌邑永安村的“烧大牛”。“烧大牛”是昌邑市东永安村于每年正月十四隆重举行的仪式表演,腊月初开始分散在各家“扎大牛”,正月十三大牛扎制竣工,晚上举办本村文艺晚会。正月十四上午迎来整个节会的高潮,举行“游大牛”“祭大牛”“摸大牛”和“烧大牛”等活动。作为东永安村年节期间的一种悠久的仪式传统,“烧大牛”活动蕴含着多种村落知识,也彰显着年节时段人们辞旧迎新的期许。

 

        在淄博各地,流传有春节期间踩芯子和踩寸子的表演风俗。“周村芯子”于每年正月十三、十四和十五固定在周村上演三天。临淄的“踩寸子”跟周村的踩芯子相类似,区别在于踩的高跷较短,其动作和唱词充满了乡土气息,展现人们生活中的场景,寄托着美好祝福。

 

        除了扮玩表演,戏曲表演也是民间过年的一大看点。高青地区的莲花落就是别具一格的表演。莲花落又叫做落离莲或者摇钱树,是以前盲人乞丐行讨的时候唱的民间曲艺,表演时以竹板击节,由铜鼓、唢呐伴奏,鸣鞭炮助兴,表演者手握竹棍中央,踏着鼓点,像扭秧歌似的边跳边唱。

 

        在山东三大秧歌发源地之一的海阳,进入年关,在外忙活的年轻人便归家聚在一起排练,以备正月里的演出。腊月底,各村里的秧歌队就集结了起来,由此民间也流传有“耍正月、闹二月、哩哩啦啦到三月”的说法。

 

        在海滨青岛,祭海是流传至今的春节民俗。具体看来,各地祭海的时间和形式也有所不同。红岛地区正月初七和初八为祭海日,人们多上船放鞭;灵山岛祭海日为正月十三,需提前一天守夜;沙子口地区会在正月十三请令牌祈福。

 

        对于灵山岛的渔民们来说,正月十二这晚也要“守夜”。传说这一天是大海的生日,灵山岛人把这一天看作是乡俗中的一件盛事,每年正月十三零时准时在岛上的码头举行传统祭海仪式。正月十二这天,岛上的渔民像过除夕一样,敲锣打鼓,下午就开始忙活制作贡品。晚饭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回忆过去一年的喜庆事,为大海守夜。时针一过零时,渔民们便会端着早已经准备好的祭品到海边进行祭祀。

 

 

        多种习俗寓意圆满

 

 

        贴春联、福字是大家熟知的春节习俗,并以此来营造过年喜庆氛围。除了春联和福字,在日照莒县,过年还有贴过门笺的习俗。莒县当地有民谣:“过门笺,落门笺,落到地上都是钱”。春节时,当地的大门、窗户贴上大红大绿的过门笺,是鲁中鲁南等地区流传久远的民俗。

 

         贴在大门、二门、堂屋门楣上的过门笺一般为5张一套,俗称“一门”。五色纸门笺通常为大红、绿、黄、粉红、蓝紫(蓝)。鲁南称为“三红加黄绿”。贴门笺时,五色的排列次序因地而异。有的是“头红二绿黄当央”,水红第四,蓝紫(蓝)第五。有的张贴习惯是蓝紫、水红、黄、红、绿。五色门笺单取一色张贴也有不同习俗,有喜事全贴红的,有丧事全贴蓝的,灶上方贴黄的,牲口槽、水磨上贴蓝紫不贴红的。

 

        取辞旧迎新之意,春节期间民间也流传有许多不乏相关习俗。德州地区男女老幼除夕之日要穿上新衣准备过年,尤其是妇女儿童,不仅衣着漂亮,而且还要戴花,老太太戴石榴花,媳妇戴梅花,姑娘戴牡丹花,男孩子胸前戴上钱排子,以示红火。

 

        此外,德州地区过节时会在角落里放灯碗、彩灯、玻璃灯,寓意驱逐黑暗迎来光明。龙口、蓬莱一带照虚耗的习俗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年初一早晨女主人一起床,手持红烛掀起炕席照照,然后把各个角落照一遍,意为用光明驱除黑暗,把邪气统统赶出去。

 

         正月初一春节当天,济宁市微山县南阳镇流传有“喊发”的民俗。儿童擎灯笼上街,跳跃欢呼唱吉利歌谣,比如“发财!发福!买地!盖屋!”“发来!圆来!元宝轱辘家里来!”

 

        民间过年时也不乏有祈求丰收的民俗。在青岛即墨地区,初一早晨有用隔年饭喂鸡的习俗,据说鸡吃一粒米,就能下一个蛋。此外,若把各种食品端给狗吃,狗先吃的东西,必定丰收。在邹城地区,民间流传有捣老鼠洞的风俗,初一早晨,用擀面杖捣鼠洞,意在保证粮食安全。

 

          透过这些传承至今的习俗,便可窥见各地的风土人情,感知齐鲁大地上的浓厚年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