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鲁商集团 鲁网
读我网 > 周刊 > 眼界周刊 > 正文

地铁静音倒逼公共文明

2020-12-6 9:51:30 来源:山东商报

     地铁车厢里,出行途中,本想稍作休息,车厢内却被乘客旁若无人的手机外放填满,令人无处可逃。12月1日,新修订的《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开始施行,禁止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


    对于规定禁止的范围,上海市交通委轨道交通处相关负责人给出了界定,进站、乘车的乘客,使用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各类电子设备,打开扬声器看视频、听音乐、打电话等行为都是被禁止的。目的是为维护其他乘客的合法权益,因为外放会给他人造成困扰。


    上海地铁表示,对于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以及在地铁车厢内饮食等行为,工作人员会进行劝阻。


    此条新规的出炉一度蹿上微博热搜榜。


    上海新闻晨报记者在地铁站外随机采访了多名市民乘客,多人开启“抱怨模式”。“什么公交、高铁,都禁止了吧,上次外放的山歌,我人都吓没了。”北京日报评论:在公共空间里,享受安静也是一种权利。央视主播康辉也点赞新规:上海地铁12月1日起禁止手机外放声音,很多网友都说好,因为这不光让大家有了安静的乘车环境,同时也是在细化、完善公共空间里的行为规范。文明社会的基本规则就是不能损害别人的权利。在公共空间更文明了,才是好公民。


    澎湃新闻评论着力于规矩的设定,禁止手机外放,是为“手机文明”短板立规矩。智能手机成为现代人难以离开的必需品,但是相关的“手机文明”却还有待完善。很多人大声打电话、不插耳机看手机视频,未必有多大恶意,但就是缺了这根弦,没有意识到自己手机里发出的噪声已经影响到了周遭的人。


    然而,有网友觉得这不太合理:“因为老人家听力不好,是否可以通融一下。”对于人性化问题,有网友建议可以设置非静音车厢。“堵不如疏,对比一刀切的做法,自行选择可能更好,就像设置专门的吸烟室。”


    早在2019 年 10 月,交通运输部印发了《城市轨道交通客运组织与服务管理办法》。在乘客行为规范方面,规定乘客不得有使用电子设备时外放声音等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秩序的行为。目前,北京、天津、武汉、昆明等地也都明文规定,禁止在轨道交通内使用电子设备外放声音。


    目前,虽然多地对于地铁内电子设备声音外放作出规定,但惩戒机制各异。其中,武汉规定对不听劝阻的乘客,可以对其处五十元以上、二百元以下罚款;昆明对经劝阻、制止后仍不改正的乘客,将拒绝其进站乘车或者继续乘车;北京将其列入不文明乘车行为,甚至可能被纳入个人信用不良记录。


    而《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并没有对违法行为做出处罚规定。据上海执法大队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主要还是以宣传、劝阻为主。如果遇到不听劝阻的,将移送相关人员至轨交公安处理。


    对于执法过程会不会出现“有名无实”的情况,澎湃新闻评论:新规不是为了“罚”,而是通过建章立制,督促制止不文明行为,增强乘客的自觉意识。真正实施处罚的案例微乎其微,这既是因为绝大多数乘客的配合,也是因为执法的审慎。


    上海出台新规后,其他城市也发出期待的声音。南京紧随上海宣布,已将电子设备外放声音等新增的不文明行为,纳入日常巡查管理范围。据江西新法制报,今年,南昌轨交将约束“电子设备外放声音”不文明行为,修编进最新《条例》中,《条例》尚未完成修编,但执法支队已要求执法员在日常巡查工作中,增加针对“电子设备外放声音”,及地铁饮食、吸电子烟等不文明行为的巡查与劝阻。沈阳晚报报道,沈阳市政协委员对此也非常关注, “静音令”提案将被带上2021年沈阳两会。


    可以看出,“上海地铁禁止手机外放”引热议后,不但其他城市紧跟其后,地铁、高铁等饱受噪音困扰的公共场所也将“静音”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