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鲁商集团 鲁网
读我网 > 周刊 > 人文壹周 > 正文

赓续胶东历史,唤醒文物活力

2020-6-17 10:43:49 来源:山东商报

   文物是历史变迁的见证,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从历史走来的文化遗产是城市文化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真实文化见证。位于胶东半岛地区的蓬莱阁、刘公岛等文化遗产,留存着历史上的海防印记,也在保护利用中活化。


  日前,记者在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的“活化文物传承 聆听历史回声”胶东半岛文化遗产保护媒体行活动中,走进胶东半岛,聆听传承至当代的历史回声,感知焕发活力的文化遗产。文/图山东商报·速豹新闻记者 许倩

 

 

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


  蓬莱阁:海防丝路,活化再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份历史孕一座城。位于胶东半岛最北端的蓬莱,古称登州,曾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自汉唐以来,这里就是重要的海防前哨和军事基地。这片土地养育了一代名将戚继光,这位民族英雄抗击倭寇的事迹四百多年来广为传颂。


  历史需要被铭记,文化遗产就是重要的载体。蓬莱阁下,登州府邑,扬民族气节,传报国之志。2019年6月13日,在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桑梓之地,蓬莱戚继光纪念馆正式开馆。作为胶东(烟台)党性教育基地蓬莱教学区的核心教学点,戚继光纪念馆以展现民族英雄戚继光保国卫民、戎马一生为主线,成为传承爱国主义精神、弘扬精武文化的重要平台。


  纪念馆通过“将门世家”“勋垂东南”“望著幽燕”“流芳华夏”等专题,采用壁画、雕塑、多媒体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展陈戚继光发明创新的狼筅、虎蹲炮等百余件兵器展品以及水师船模等,生动再现了戚继光山东海防备倭、闽浙沿海抗倭、蓟州边关戍守、案头著书立说的历史画面,突出展示戚继光矢志报国的爱国情怀以及抗倭御虏的不朽功勋。凭借立体生动的展陈设计,戚继 光 纪 念 馆 基 本 陈 列 入 选2018-2019年度全省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展览“精品奖”。


  以静态展陈再现历史风云,这是文化遗产活化的方式,也是后人聆听历史回声的通道。依托蓬莱阁景区的资源优势,如何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之下书写好文化遗产保护的崭新篇章,让优秀文化遗产焕发活力,其重要性越发凸显了出来。这是新的命题,也是新的思路。蓬莱阁景区管理中心办公室主任邢光杰介绍,对蓬莱阁而言,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蓬莱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文化烙印。


  具体来看,保护文物促进发展、文化旅游优势互补的理念在行动中落细落实。“在加大文物保护修缮力度方面,我们实施了丹崖山西部后崖边坡治理加固工程,彻底解决山体裂纹和空洞问题,增强结构稳定性。同时,做好了古建筑区文物本体保护,对景区防雷系统进行改造升级,并先后维修了蓬莱阁主阁、天后宫、龙王宫、白云宫、吕祖殿、弥陀寺等建筑单体的部分地砖、院墙和屋脊构建。”邢光杰介绍,为不断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蓬莱阁文化基因与现代旅游相适应,景区还发力文物资源“活化”传承。“我们先后推出蓬莱阁系列文物专题片,并编撰出版了历史文化名楼丛书《词曲卷》和《传说故事卷》,让景区的文化、文物资源‘走出去’,在传承和发展中彰显独特魅力。”


  文化遗产的保护既需要静态的展示,也需要活化的传承。“景区主动融入和参与胶东(烟台)党性教育基地蓬莱教学区工程建设,整合原古船博物馆、振扬门、戚继光纪念馆、太平楼的文化文物资源,将精武文化、海洋文化、丝路文化与旅游资源深度融合,突出‘海洋强国和民族精神’的主题,打造传播历史文化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邢光杰说,“目前,我们正在启动丹崖山东部岩体加固、备府中路屋顶倒垄、门窗油漆和振扬门城楼油漆彩绘工程,更好的发挥蓬莱阁文物资源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推进文物永续利用。”

 

 

东泓炮台展馆


  刘公岛:历史印记,赓续文脉


  一座刘公岛,半部近代史。作为中国第一支近代海军——北洋海军的成军地和覆没地,刘公岛见证了中华民族由盛到衰、再从生死边缘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岁月更迭中,厚重的历史文化不仅是刘公岛最鲜明的特质、最突出的优势,更奠定了刘公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历久弥新的独特地位。这里既有上溯千年的战国遗址、汉代刘公刘母的美丽传说,又有清朝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古炮台等甲午战争遗址,还有众多英租时期遗留下来的欧式建筑。


  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这座有着“东隅屏藩”“不沉的战舰”之称的小岛,以崭新的面貌重现于世人面前。2019年6月,位于刘公岛最东头的北洋海军炮台遗址——东泓炮台修葺一新,沿炮台台阶向下,兵舍和炮台坑道相互贯通。景区内,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静默于此,甲午海战的印记历久弥新。


  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起来,是时代赋予刘公岛的资源与课题。据悉,目前景区内现有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46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


  “我们不仅在刘公岛上开展了文物保护工作,同时也着力打造智慧景区,以更好地保护岛上的文物。”胶东威海党性教育基地刘公岛教学区讲解员李翠翠介绍,此外还将对留存下的建筑和文物进行修复,把这些老建筑保护起来。“下一步也计划打造成各种类型的博物馆,让更多的人来到海岛,了解这段历史。”


  基于此,刘公岛还将分三期推进刘公岛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培训基地建设。目前一期教育区主题展馆已经开工建设,预计10月份建成开馆,届时将成为全国第一个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培训基地。据悉,下一步还将推进实施二期升旗和宣誓区、三期体验和共享区建设,改建利用岛内历史遗址和军事遗址,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为参观者带来多元化参观教育体验,满足多样化的教育培训需求。


  从历史中走来的刘公岛见证了甲午海战的浮沉,也留存了部分战争的印记。120多年前的甲午海战,刘公岛周边海域沉没了大量军舰,这些沉没的军舰残骸相当一部分被日军拆卸带走。1949 年后为清理刘公岛附近海域的航道,出水了一部分军舰残骸。1986 年和1988年,国家旅游局拨专款两次组织打捞北洋海军“济远”舰,将全部300多件出水文物无偿拨交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收藏,使其得到良好的保护和展示,其中陈列在北洋海军提督署后院的“济远”舰210毫米口径克虏伯前双主炮,成为甲午战争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但其实,对甲午沉舰的水下考古工作,近年来一直在进行。自2017年启动威海湾的水下考古调查项目以来,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对水下疑点的扫测、探摸以及对威海湾1号沉舰核心区试掘工作的持续推进,让埋藏在这片水域下更多的细节被揭开。


  去年对威海湾1号沉舰核心区的试掘工作前后历经2个月,共布设4个水下抽头,使用20余名水下考古队员,历经750人次、3万多分钟。通过水下考古,现已基本确认清代北洋海军旗舰“定远舰”的沉没位置,并初步了解海底残存舰体的保存情况,发现并提取出水文物150余件。


  高强度的水下考古工作揭开的不仅是海域下遗迹的埋藏现状,更让这座见证着中国海防历史的刘公岛有了更多活化的可能性。据悉,目前景区立体化开发新业态项目,坚持军民融合思路,将以刘公岛为核心,统筹全市教育资源,申报国家级“刘公岛军民融合国家安全警示教育基地”。


  此外,景区还将启动博物馆岛建设,利用刘公岛英租蒸馏所,与天津海水淡化研究所合作,打造我国第一个海水淡化博物馆; 组织香港威海籍警察“故乡行”系列活动,打造香港威海卫警察历史博物馆,融合两地记忆,谱写时代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