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新闻 > 山东新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情系高原的齐鲁赤子孔繁森

2021-6-5 8:58:11 来源:山东商报

       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于山东聊城。他是人民的好干部,从齐鲁大地到雪域高原,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热爱人民,无私奉献,是新时期党员干部的楷模。1994年,年仅50岁的孔繁森遭遇车祸因公殉职。如今,孔繁森的事迹和精神在人们心间久久流传。在他的家乡聊城,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看到,前来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参观的人们络绎不绝,偌大的展厅里,人们驻足凝眸,为他的事迹与奉献精神所动容。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芷南 许畅

 

 

孔繁森的事迹和精神在人们心间久久流传(孔繁森同志纪念馆供图)


       山东走出来的好干部


       在孔繁森的家乡山东聊城,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矗立在碧波翻涌、风光秀丽的东昌湖畔,面朝东方迎接着五湖四海的参观者。夏季炎热并未阻挡住人们前来参观的热情。在纪念馆前的广场上,一辆辆大巴正满载乘客停靠,人们纷纷朝着纪念馆走来。


       1995年9月,孔繁森同志纪念馆正式开馆。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工作人员高超向记者介绍,目前已接待观众超两千万人,其中党员、干部占参观人员总数的30%。“现在馆里每天都要限制参观人流量,一天一千人”。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先后被国家相关部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在纪念馆前广场中央的入口处,一块泰山石上写着“为民、务实、清廉”六个金色大字,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对孔繁森精神的高度概括。广场上一条名为“生命标尺”的铜板路上,镌刻着孔繁森从出生到因公殉职的五十岁人生履历。


       继续向里走便是“人字丰碑”雕塑,从侧面看其是由三个“人”字叠加而成的雕塑作品,象征“一人引领,三人成众”,寓意在孔繁森精神的鼓舞下,千万个孔繁森式的好党员、好干部、好公民不断涌现。


       在纪念馆入口处的地面上,镶嵌有五十个铜质脚印,是按照孔繁森在阿里经常穿的旅游鞋专门制作的,象征着孔繁森五十岁的人生。纪念馆一楼的孔繁森生平事迹陈列展厅,关于孔繁森的一切陈列在眼前。


       1944年7月,孔繁森出生于山东聊城东昌府区堂邑镇五里墩村。母亲生他时已经43岁,他是家中第五个孩子,上面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当时社会的动荡,家庭的贫困,让孔繁森对人民疾苦有着深刻认识。在父母言传身教,以及齐鲁文化等观念和品质的熏陶下,孔繁森在成长过程中树立了为父老乡亲谋幸福的奋斗目标。


       1959年,15岁的孔繁森进入聊城技工学校电工206班学习。1961年,孔繁森经学校推荐入伍,成为济南军区总医院的一名军人。在部队里,他学习了基本的医学知识,为他日后在援藏期间给藏族同胞们送药看病奠定了基础。因为表现优异,第二年就入了团。1964年,孔繁森被调到济南军区警卫营,他担任四连一排一班的副班长,连续六次被评为“五好战士”。1966年9月,孔繁森加入中国共产党。 

 

 

孔繁森为患关节病老人贴膏药(孔繁森同志纪念馆供图)


       “做人做事实实在在”


       和孔繁森做过三年战友的吴西祥回忆说,“他做的好事太多了,就跟雷锋一样,说也说不完。”当年孔繁森因工作前往泰安,路过吴西祥老家宁阳,在吴西祥家义务劳动七天,“这些事都是我回来以后别人给我说的,他回部队从来没说”,吴西祥说。


       当年,孔繁森的战友臧秀启收到家信说父亲病重,孔繁森知道了这件事。过了不久,臧秀启收到家里来信,“你寄来的二十块钱给你父亲买药了,父亲的病治好了”。臧秀启心中疑惑,他当时也没钱,钱并不是他寄回家的。过了一段时间,臧秀启又收到家信,“你又寄来的二十块钱给家里解决大问题了,我们买了粮食,又给你父亲买了药,现在完全康复了”。臧秀启心中充满感激,却不知感激谁,后来他通过汇款单的留言认出了孔繁森的字迹。“他做人做事从不邀功,做什么都是实实在在。”臧秀启说。


       1968年,孔繁森复员回到聊城技工学校工作。1975年至1979年,孔繁森担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1979年,山东要选一批干部支援西藏建设。当时,孔繁森上有78岁的老母亲和73岁的老父亲,下有三个孩子,最大的八岁,最小的两岁,妻子也体弱多病,考虑到党和人民需要自己,他毅然报名,一干就是三年。


       第一次赴藏工作结束返回聊城后,孔繁森担任聊城莘县县委副书记,分管文教、卫生工作。1985和1986年,孔繁森先后担任聊城地区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和聊城地区林业局局长。在他任职林业局局长的两年间,聊城林业快速发展,当时全区造林水平跨入全省先进行列,获得了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地区的称号。

 

 

      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入口处的地面上,五十个铜质脚印象征着孔繁森五十岁的人生      记者 郑芷南 许畅 摄


       尽心尽力办实事


       第一次援藏时孔繁森说:“西藏缺少干部,急需支援。我这样年轻的县级干部不报名,难道还要让党点名?”在担任西藏自治区岗巴县委副书记期间,孔繁森经常深入基层考察,开展有效工作,充分调动了农牧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岗巴县的建设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从进藏的第一天起,我就暗下决心,为西藏的繁荣昌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献高原。我下定决心,把自己的一切献给这块土地,献给勤劳勇敢的西藏人民。”


       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工作的干部,组织上认为时任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的孔繁森有在藏区工作的经验等优势,便考虑让他带队前往。“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孔繁森说。他告别家人,第二次踏上前往西藏的路程。“当时他跪在奶奶面前,奶奶问他能不能不去。他说,我是党的人,党需要我。我觉得这句话的分量特别重”,孔繁森的小女儿孔玲在面对媒体采访时说道。


       孔繁森再登青藏高原,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民政等工作。到任拉萨不到四个月,孔繁森深入基层考察,跑遍了全市8个县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


       在他的努力和推动下,拉萨市的教育条件有了很大改善,适龄儿童入学率也从45%提升到80%。1989年11月,孔繁森在驱车前往基层考察工作途中发生车祸,事故造成严重的脑震荡和颅底骨折,在病情还未完全康复的情况下,他不顾病痛坚持回到工作岗位上。


       1992年11月,孔繁森第二次援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同时兼任阿里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和政协阿里地区主席。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米,气温常年在0摄氏度以下,最低达到零下40多度,每年7到8级的大风有140多天。彼时,孔繁森再一次服从党的决定,为了当地人民的幸福生活,他毫不犹豫地走向海拔更高,条件更为艰苦的工作岗位。


       说一万句空话,不如办一件实事。怀着务实的信念,孔繁森在阿里工作期间,有近三分之一时间在乡下走访考察,和5000多名干部群众交流过。每次下乡考察,他都会自费两三百元买药装满小药箱,利用在济南部队和生活中积累的医学知识,在工作之外为人民看病发药。他满怀对西藏人民的热爱,尽心尽力为人民谋福祉。

 

 

前来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参观的人们络绎不绝 记者 郑芷南 许畅 摄


       奋斗的一生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站在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的孔繁森生平事迹陈列前,透过一幕幕定格照片,看到孔繁森奋斗的一生。


       与孔繁森密切共事两年多的同事,时任阿里地委副秘书长的李玉建回忆说,“不管是平时下乡调研还是抗灾救灾,我多次陪同孔书记到基层。他深入一线,亲力亲为,对基层的干部群众非常热情,非常贴近老百姓心坎,所以老百姓拥护他。”“无论是干部还是群众,只要到他家去找他反映情况,他都是先让进门然后让座倒水。群众的话没说完,他就不休息。”李玉建说,“他经常拿自己的工资去帮助困难的群众”。


       因为孔繁森慷慨好客,大家平时都爱来找他,当时他在拉萨的宿舍被同事朋友称之为“大食堂”,援藏干部、执勤的战士等都是他家中的常客。


       孔繁森常常拿自己的工资帮助他人,但他自己却十分拮据。当年因为穿着过于朴素,拉萨的工作人员一时不敢相信眼前这位中年男人就是新上任的副市长。他的一些衣服穿了多年都不舍得扔,针线包成为他生活中的重要物品。大家拿这个和他开玩笑,他则回答,“没规定领导干部就不能穿带补丁的衣服。”在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的展厅中,人们可以看到孔繁森生前穿过的衣物,用过的针线包等物品,生动诠释了孔繁森艰苦朴素的优良品质。

 

 

孔繁森的工作笔记    记者 郑芷南 许畅 摄


       因车祸不幸殉职


       1994年2月,一场特大暴风雪侵袭阿里地区,孔繁森与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为受灾群众发放救济粮和救济款。2月27日凌晨三点,连日高强度的工作导致孔繁森的身体状况不佳,头痛辗转难眠,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一段话:万一我发生不幸,消息不要给我的家乡讲,更不能让我的母亲和孩子知道。请以我的名义每月给家里写一封报平安的信。我在哪里发生了不幸,就把我埋在哪里。经过一夜煎熬,孔繁森最终撑了过来。


       这本笔记本被完好的保存在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的陈列厅内,笔记本的纸张已经有些泛黄,透过苍劲的笔迹,可以想见孔繁森写下这段文字时心中的那份坚决。陈列笔记本的展柜周围,来往的参观者纷纷在这里停留,细细观看,肃穆的神情中是深深地敬仰。


       孔繁森在工作上奋不顾身,在阿里地区工作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跑遍了当地106个乡中的98个,行程共计8万多公里。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带队前往新疆塔城巴克图口岸考察边贸工作途中,因路面结冰同时车速过快,导致车辆发生颠覆,孔繁森在车祸中不幸殉职,享年50岁。


       精神世代流传


       后来,孔繁森的骨灰一部分安葬在了家乡山东聊城,另一部分葬在了西藏拉萨。在他工作过的雪域高原,人们自发为他建起了衣冠冢,永远怀念他。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在孔繁森同志纪念馆了解到,孔繁森在殉职前7天,在给一位老领导写的信中表示:如果组织上让我留在西藏,我打算把家属调来拉萨工作几年,一来可以互相照顾一下,二来我收养的两个孤儿可让家属给他们做做饭。如果让我调回山东,我准备把两个孩子也带回去。他表示,组织一天不让我动,我就干好一天!我一定注意身体,努力为阿里人民多做贡献。


       为“大家”舍“小家”,身在雪域高原,他对家人的思念和爱只能深藏心底。“戎马西涯二十年,几望桑梓明月间。只为爱乡故离乡,人生何处不青山。”1992年4月,孔繁森在纸上写下这首题为《塞上曲》的诗。纵然心有万千不舍,工作对他而言仍然是第一位的。他在给小女儿孔玲的信中说:“爸爸想你,想全家人,没办法,还是工作第一。”“感觉他好像不知疲倦,浑身充满了劲,感觉他特别阳光,特别像一团火……每次都说自己挺好的,让我们放心”,孔玲说。


       孔繁森是出了名的孝子,有空就给老母亲端水端饭,伺候老人洗漱起居。当年,作为聊城行署武警班战士的郭继夏回忆说,只要孔繁森有空,天气好,他经常用地排车推着老母亲出去转,“行署伙房有个买菜的地排车,他借来用,当时伙房用地排车出去买菜,不用了他就用来拉他母亲出去”。


       因为工作的忙碌,孔繁森心里满是对妻子王庆芝的愧疚和感激,“我不在家,全亏你了。你现在孝顺咱娘,我以后再‘孝顺’你”。“虽然我们远隔万水千山,两颗心儿一线牵。回想起三十年的里程,充满了艰辛和坎坷,充满了酸甜苦辣咸。青年、中年到老年,悲也是喜,苦也是甜”,1989年,孔繁森在《思妻》中这样写道。


       在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的展柜前,记者看到这样一份孔繁森的生前手迹,题为《致家乡》。“我走的太急促啦,没来得及和领导同志们握握手,没来得及回回头……我不知为什么连说一声再见的勇气都没有,我的两只眼模糊啦,我急忙钻进了车……离开了生活了近三十年的聊城。”字里行间,孔繁森对家乡的爱与深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如今,在孔繁森的老家聊城东昌府区堂邑镇五里墩村,孔繁森精神党性教育基地的建设已经进入收尾阶段。记者了解到,孔繁森精神党性教育基地是山东省委组织部重点部署建设的4个党性教育基地之一。


       孔繁森走了,但他的名字永远为人民所怀念,他的精神世代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