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A 重点报道 B 周刊集群 C 本地新闻 品牌活动 电子版
热门搜索关键字: 读我网  速豹新闻网  鲁商集团 速豹新闻网
读我网 > 新闻 > 山东新闻 > 正文      速豹新闻网

童年的味道 云南米线老店的济南故事

2021-6-1 8:46:49 来源:山东商报

        在济南西市场,有一家名叫“刘记米线”的云南米线店。老板是云南人,这家店已经在济南开了25年。从25年前江正鹤自己来济南打拼,到现在兄妹四人都靠这家店拉扯大了孩子,济南已经成了这一家人的“第二故乡”。◎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郑芷南 金立红

 

25年米线老店

 

        从云南到济南

 

 

       “两份米线,带走!”“小份米线,加肉!”上午11点左右,伴随着食客们点餐的声音,店主江正鹤将米线下锅。店里面摆着几排桌子,若是座位已满,便有食客端着米线在门外几张小桌子前坐下来吃。这家米线店位于济南槐荫区西市场街道保利中心金街,“刘记米线”的招牌藏于众多霓虹灯招牌中。

 

         店主是46岁的江正鹤,云南省曲靖市人,家里兄妹四个,他排行老二。店里大概30平方米左右,一天能卖出200多份米线。

 

       “我姓江,这家‘刘记米线’已经开了25年了。”江正鹤面对镜头,露出了腼腆的笑。“刘记米线”之所以姓刘不姓江,背后有个小故事。1997年左右,江正鹤和一位姓刘的朋友来济南闯荡,“他想开一家米线店,我正好有做米线的手艺,就教给了他。”

 

        2005年前后,由于朋友想回云南老家生活,便询问江正鹤是否愿意接手“刘记米线”。“我当时三十出头,不想给别人打工了,就答应了”,至于为什么没改名字,“名字不改挺好,留个纪念。”

 

 

         兄妹四人一同打拼

 

 

        就这样,江正鹤从朋友手中将“刘记米线”接了下来。江家共有兄妹四个,都已成家,大家商量之后决定每家留一个人在云南照顾老人孩子,其余四人来济南经营这家米线店。最初操持这家店的是江正鹤、江别鹤以及最小的妹妹和妹夫。

 

        四年前,小妹家中孩子到了上学的年纪,她便回到了老家云南,留下江正鹤、江别鹤及妹夫三个人继续在店里操持生意。直到去年5月份,店里三个人忙不过来,江家大嫂也来济南帮忙。

 

        “大女儿在上海打拼,小女儿在云南老家工作,两个孩子都很省心”,53岁的江家大嫂两个女儿都已工作,由于家中老人年事已高,丈夫在家中种田、养蚕并照顾老人。她没想到自己五十多岁了,还能从老家来到济南,靠自己的力量为家庭出一份力。

 

        “我有一儿一女,女儿读初中一年级,儿子在读小学,正是花钱的时候。”江正鹤说米线店撑起了他们这个家。而江别鹤在十几年前离异,最让他牵挂的便是家中上了年纪的父母,每个月能拿到四五千元的工资,平时基本没有花销的他大部分钱都用来赡养父母。

 

 

        童年的味道

 

 

       “鸡汤要慢火熬制三到四个小时,鸡肉要用我们的手法炒制。”江正鹤做米线用的是云南传统做法,为了让济南食客更喜欢,他把口味进行了调整,比如云南人口味偏重,油大,爱吃辣,山东地区口味相对来说淡一点。一家人在附近租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走路五分钟就能到店里。每天早上7点30分,他们来到店里,泡米线,炒制鸡肉,将前一天晚上熬好的鸡汤加热,静候客人的到来。

 

       中午11点,店内顾客渐渐多了起来,吴女士与丈夫端着米线坐在了门外一张正方形桌子前,他们住在附近的堤口路上,“我们已经吃了十几年了,最起码一周来吃两次。”

 

        两个年龄相仿的女士吃完米线准备离开,对于她们来说,这家店是“童年的味道”。“我们最早吃这家米线是上初中的时候,现在已经三十几岁了,还是隔三差五来吃。”

 

       家住济南西站附近的张女士骑电动车来到店里,来帮外地的朋友买一罐店里的辣椒油寄过去。“我都吃了多少年了,跟店里人都特别熟”。